當前位置:首頁 > 專題 > 紅色記憶 薪火相傳

有著70余年黨齡的老黨員鄒玉文,用一生的忠誠書寫著“跟黨走、為人民”的紅色答卷——

鐫刻于心的紅色記憶

來源:日照新聞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23 09:01:27

  盛夏七月,蟬鳴如雨。在莒縣老城區(qū)的一棟二層小樓房里,94歲的鄒玉文坐在藤椅上,陽光透過屋頂?shù)牟Aд猪斦者M庭院,照在老人手里泛黃的老照片上——那些定格在戰(zhàn)火歲月與建設(shè)年代的影像,瞬間在他臉上漾起漣漪。

  從濟南饑荒中掙扎求生的少年,到抗美援朝的后勤兵,再到浮來山上的拓荒者,這位有著70余年黨齡的老黨員,用一生書寫著“跟黨走、為人民”的紅色答卷。

image.png

鄒玉文和妻子

個人簡歷

鄒玉文,男,1932年生,山東濟南人,共產(chǎn)黨員。1949年至1953年,先后工作于獨立營機關(guān)衛(wèi)生室、營部通訊室,后被分配到泰安軍分區(qū)新兵團參加抗美援朝,負責后勤保障工作。1954年,分配于莒縣兵役局,1971年,轉(zhuǎn)業(yè)至莒縣園藝場任黨支部書記,1981年,任莒縣工商局政工科長,1992年離休。

戰(zhàn)火淬煉:玉米饃里長出的信仰

  1948年的秋天,濟南大地上的裂縫能塞進拳頭。16歲的鄒玉文蹲在自家地里,看著枯死的禾苗,喉嚨里像塞著沙土。“地里顆粒無收,全家人掰臭椿樹葉拌麩子蒸著吃。那時候的苦是現(xiàn)在怎么也想象不到的。”但就是這難以下咽的食物,成了活下去的唯一指望。

  那年冬天,鄒玉文揣著半塊餅子徒步往濟南軍區(qū)走。寒風卷著雪粒子打在臉上,他把餅子焐在懷里,心里只有一個念頭:“當兵,能吃飽飯,還能打反動派。”可到了軍區(qū)門口,哨兵打量著他瘦弱的身板直搖頭:“娃娃,你還沒槍高呢,回去吧。”

  1949年6月,17歲的鄒玉文又來了。這次他特意挺直腰桿,在歷城區(qū)邵二區(qū)中隊遇到一位參謀。“你啥文化?”參謀問。“高小!”他響亮地回答。“行,你來吧。”這幾個字,成了他命運的轉(zhuǎn)折點。

  在區(qū)中隊,鄒玉文第一次吃上了玉米饃。黃澄澄的饃饃就著白菜幫子腌的咸菜,他覺得是人間至味。“能吃飽飯,還能為國家做事,太幸福了!”他和戰(zhàn)友們推著小推車跑遍周邊村鎮(zhèn),把原糧推回來,連夜推磨磨成面粉送進炊事班。

  1951年新兵團成立,老熟人李參謀找上門:“玉文記性好,還識文斷字,來當文書吧。”這成了他人生的重要節(jié)點。那時候鄒玉文才明白:“文化不是奢侈品,是干革命的武器。”

  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鄒玉文雖未跨過鴨綠江,卻成了前線最堅實的后盾中的一員。1954年,鄒玉文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莒縣。火車站的站牌在暮色中泛著微光,他摸了摸胸前的黨員徽章,心里默念:“不管到哪里,黨員的本分不能丟。”

大山扎根:脫下軍裝仍是兵

  1971年春天,莒縣兵役局的院子里,年近40的鄒玉文摘下領(lǐng)章帽徽時,指腹在布料上摩挲了許久。

  轉(zhuǎn)業(yè)手續(xù)辦妥后,縣委領(lǐng)導找他談話:“老鄒,衛(wèi)生局、醫(yī)院、學校,你挑一個。”這些單位在當時都是人人羨慕的“香餑餑”,可鄒玉文卻擺了擺手:“我想去浮來山,那里需要人。”

  浮來山園藝場當時還是片荒坡。鄒玉文帶著鋪蓋卷上山那天,場里的老職工議論:“從武裝部下來的干部,怕是待不了仨月。”可他們沒料到,這位新書記第二天就扛著鋤頭下地了。

  “黨員干部不能站著指揮,得領(lǐng)著干。”這是鄒玉文常掛在嘴邊的話。他發(fā)現(xiàn)場里工人并沒有上過園藝學校或者接受專業(yè)培訓。于是每周兩個晚上,鄒玉文把技術(shù)員請到辦公室,在煤油燈下支起黑板,給工人們開起培訓班。

  在山上一待就是十年。年過50的鄒玉文感覺在山上工作體力大不如前。組織派來了年輕書記,鄒玉文便回到莒縣,任莒縣工商局政工科長。鄒玉文把部隊的作風也帶了過來。他組織全局干部加強知識培訓,提升業(yè)務水平,安排所有干部職工輪流到莒縣接家?guī)X師范學校培訓3個月,他自己帶頭去當“學員”。同時還加強對知識型人才的提拔重用,推動了當時莒縣工商局的干部素質(zhì)和工作水平。

家風如燈:三代人的紅色接力

鄒玉文的家在莒縣老城區(qū)的一條巷子里,客廳墻上掛著張全家福:一家33口人,前排坐著他和老伴,幾個小孫和重孫環(huán)繞膝下,身后站著五個子女,再往后是孫輩。照片里最醒目的,是九枚別在胸前的黨徽。

  “黨風連著家風,家里的根正了,外頭干事才不歪。”這是鄒玉文教育子女的口頭禪。1975年,大兒子鄒華被縣里看中,要安排到縣府辦公室當秘書。鄒華揣著錄用通知興高采烈地回家,卻被父親潑了冷水:“坐辦公室能知道老百姓的難處?去車間鍛煉!”鄒華委屈,母親也勸:“孩子好不容易有個好機會……”鄒玉文板起臉:“我是黨員,兒子更得去最需要的地方。”

  二兒子鄒軍原本也分配在縣城,鄒玉文騎著自行車跑了趟組織部:“把他調(diào)鄉(xiāng)鎮(zhèn)去吧,那里缺人手。”三兒子鄒亮高中畢業(yè)時,正趕上征兵,鄒玉文連夜給武裝部寫了封推薦信:“我兒子身體素質(zhì)好,讓他去部隊!”鄒亮在部隊榮立三等功,寄回家的喜報被鄒玉文用紅綢布包著,放在樟木箱最底層。更讓人敬佩的是,鄒亮的兒子成年后,鄒玉文又鼓勵他參軍,孫子在部隊同樣榮立三等功,這對“父子兵”的事跡成了街坊鄰里的美談。

  如今,94歲的鄒玉文每天雷打不動看《新聞聯(lián)播》,看報時遇到重要內(nèi)容,就用紅筆圈出來,等子女們來照顧老伴時,逐條講給他們聽。老伴臥病在床兩年,五個子女輪流陪護,喂飯、擦身、按摩,從沒一句怨言。鄰居們常常夸獎:“老鄒家的孩子,個個都是孝子。”

  從濟南饑荒中掙扎求生的少年,到為國家建設(shè)添磚加瓦的老兵,鄒玉文的一生如同一本寫滿忠誠的紅色書卷。他的記憶里,有玉米饃的香甜,有浮來山的晨露,更有代代相傳的初心。就像他常說的:“我這一輩子沒干過啥驚天動地的大事,就是守住了黨員的本分——黨叫干啥就干啥,老百姓需要啥就干好啥。”

  天氣晴好的時候,鄒玉文喜歡坐在藤椅上望遠處的云天,陽光灑在他的身上,那光芒里,有戰(zhàn)火淬煉的堅韌,有大山扎根的執(zhí)著,更有家風傳承的溫暖——這抹紅色,跨越七十余載,依然在歲月長河中閃耀。(日照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 田文佼 通訊員 宋曉磊


編輯:馮寒玥
編審 :謝巖
責編:劉佳秀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|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|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|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|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|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| |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|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| 成人国产精品2021| 久久伊人成人网| 国产成人小视频|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|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|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|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|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|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|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| 欧美成人xxx|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|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|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|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|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|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|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|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|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|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|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|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|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|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|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|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|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|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| 亚洲天堂成人网|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|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|